憶,感懷鄭師國揚先生 (文:弟子吳清賢)
民國六十五年剛進清華研究所時修一門老師的“高等計算機結構”這是初接觸,鄰座一位周同學說:「上鄭教授的課最舒坦了。」 課前他會先說一些打球之事或趣聞,有時帶個微電腦或是步進馬達來解說原理,增進實機見識,好像聽不太懂但時間很快就過了。上他的課,用一句說,如沐春風。
一段時間之後,有天一位同學問我指導教授是誰,我說:「要這麼快決定嗎?」原來,只剩我還沒有找指導教授。那時,所裡只有三位教授。和多數人一樣我也先找所長,然後陳老師,但他們收的名額夠了,只好硬著頭皮來找鄭老師。他笑笑說:「沒關係,我隴拾人拾萅下。」(按:萅、古文春,本意是推移,从屯,指存聚,所以是剩下的意思。) 乍聽有點驚訝!
一年級將要結束,老師要我準備接計劃先接收李學長留下來滿滿的兩盒賀氏卡的程式,記得他半開玩笑的口吻說:「這兩盒比照顧老阿媽還要小心,在校園裡腳踏車只能用牽的而且要預防被別人撞,萬一掉在地上散了,就完了。」 厚厚一疊有如“一字長蛇陣”般的程式自然散發壓力,有一天一組數據跑不出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徒然無功,心頭發慌,輾轉思考後下定決心重新改寫。之後,幾乎每天從早上就進機房跟電腦對戰到凌晨兩三點才回宿舍。某一夜,十點左右,忽然老師走進來,他說:「吳○○哪會是你?」 知道我正忙於改寫程式後叫我暫停,吃宵夜去。走在若明若暗的月色之下,枝椏斜影也跟著移動,老師穿著托鞋推腳踏車,兩人朝著光復路的外省小吃店走,他邊說:「最近好幾個晚上出來經過電腦房看燈都亮著,進來看看,奇怪!你哪嚇戇,人隴咧拍球休睏,干哪你在這摸電腦。」 我來自彰化的鄉下,老師家在台中,在半個多鐘頭的食談之間我們用台語對話。又有一次老師進來,我正在找錯,他隨手翻了桌上的程式報表說:「哇!李家同教的那套“模組化”你隴甲寫做一頁一個副程式,這款,我嗎也會曉查。」 很快的,經他幫忙指點找到錯處,我感受到老師敏銳的偵錯力而又享受了一頓宵夜。
研二開學,計劃開始了,他給我一本荷蘭一家造船公司的手冊並囑咐加強數值分析的技術,要我先借幾本參考書自修,帶著這本手冊到圖書館裡卻弄丟了,拿著所借的書忐忑的向老師報告:「我將手冊連同一本教科書放在桌上去找借書之後回來不見了。」 自知粗心大意,怯怯的等著一頓訓斥。老師用沒有責備的口吻說:「敀無去,真可惜!這本手冊我很不簡單才要到手的,好佳在,我先抽印其中一大部份。」 邊說中從抽屜裡取了一疊印本給我。此後,我上緊了發條式的埋首衝刺。中船提供的船舶數據很多,其中一組數據因為初始的角度太大造成繪出的曲線上下震盪的問題,我用座標轉換的方法克服。幾個月之後就著手寫論文。所裡規定畢業論文要用英語撰寫,這是很大的挑戰,比寫程式解問題更費心思。第一次我送上花了很多時間絞盡腦汁所寫的十多頁草稿,但他只看了前面兩行就加註 “看不懂”,退回叫我修改。來來回回幾次重寫,情形還是一樣,老師總是說看不下去,在確知我的“菜”英文程度之後便叫我乾脆中英文一齊寫方便對看。這樣,才進行的比較順利。口試通過了,老師跟我恭喜並告知已幫我報名教育部技術發明獎論文選拔競賽。難得的有老師這麼主動幫學生。畢業後我進公家機關工作請老師當保證人,幾個月後,接獲教育部頒發的獎狀和獎金,我用這筆獎金安排了一次聚餐請所裡的師長和同學。工作幾年之後,獲得國科會的出國獎助,請老師寫推薦信到西北大學進修博士學位,在這裡結識了老師的另一位學生,受到這位劉學弟很多的幫忙。那年暑假,老師和中研院資訊所幾位同仁到芝加哥開會,初見面他就叮嚀避免碰觸一些話題以免發生不愉快的爭執。這是很難得的一次國外師友相聚。
學成後,老師安排了一次演講。這時候他正好是代所長,但卻不想真除。我曾問他為什麼不更上一層樓,他回答厭煩行政工作,只喜歡學術研究,運動打打球,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一九九六年我又獲得國科會支助到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一年,目的在強化醫療資訊的功能和尋求千禧年危機的解決方法。這次除了資訊技術方面鑽研,我常常在哈佛廣場獨自坐著沉思,或邊走邊想進入生命的探索範疇。回國後,致力於資訊系統的改造,公餘投入漢字的研究工作。二○○一年九月十二日晚上(當天發生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老師在台北邀宴十幾位學生。我提到正在做中文的研發,剛開始他以為是關於“中文字形產生”方面的,便說:「這已經沒有什麼好做了,漢字依筆劃輪廓組成字形就是我的發明。」接著,還告訴我說:「當初你寫的程式都還在用。」 在得知我做的是漢字的編碼之後,他立即反問有沒有和倉頡編碼比較。我大略講怎麼系統性的漢字拆解所得的基本部件再與字母做合適的配對便可以降低衝碼,甚至可以編訂每一漢字唯一碼。談到這裡,老師就建議申請專利。在專利文件的撰寫期間我曾多次利用週末到台中請老師幫忙編輯定稿,記得有一次還帶我去球場俱樂部洗三溫暖呢。
老師退休前一年的五月,安排了一趟南部打球之旅,因為傾盆大雨而路面積水,不明路況下把車子開進排水溝裡,幸好被人救起,當晚在一家簡餐館吃當歸豬腳麵線壓驚,第二天晚上訂了一桌日本調理並邀請幾個同仁來,席間他說話便捷,語帶詼諧,曾說:「以前讀書時沒課本或參考書,向同學借,同學先看前面的部份而我從後面讀起,兩人再對換看,這樣也乎我考上台大。」 老師平易近人的談話,給人印象深刻,同仁有些許驚異。次日老師請我們一行到東港吃黑鮪魚,然後載兩位學生去關仔嶺,本來叫我同去洗溫泉,但因隔天星期一要上班,沒一齊去。
二○○六年六月女兒畢業,為了載回她的衣物家當我邀大兒子一同去花蓮,特地繞台灣一圈,經台中拜訪老師,一對兒女“師公”叫不出口,老師也嫌老套,要他們叫“鄭教授”就好。然後帶我們在東海小吃街吃名產“東海雞爪”的特殊口味啃得不亦樂乎!
二○○七年十一月九日我特地到台中和老師談了約兩個小時,然後回彰化和三哥閒聊,次日才返回高雄。
今年八月,看到病中老師的無助、焦急,懊悔接受手術以致體力迅速衰退而造成生活品質低落,離不開妹妹的照顧。我勸他忍耐著,不要心裡急躁,生病是一個過程,只要應付得法就不致於惡化,再兼調理營養即可慢慢的恢復體力、健康,而首要就是保持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我把這十幾年來在語文領域中所鑽研的體會跟老師談patient這個詞,它的兩個意思“病患”和“忍耐的”似乎就是要患病者忍耐的度過這一段不舒服的過程。那麼,如何忍耐的養病呢?就是要調理好“脾胃”,也就是把胃口調好,有好的消化機能才能吸收營養分,增健體力,恢復健康。病人的味口較淡,特別經西醫的治療更使人胃口倒退,例如醫院中的膳食常令患者食不下嚥,而英語patient的讀音接近“脾遜”兩個漢字:“脾”在中醫來說主消化,也是指脾氣,而“遜”有不順、或差劣的意思。如此,“脾遜”正好表示病人胃口不佳的狀況,同時也現出異於平常的躁性脾氣。所以,善治病的中醫必先顧好脾胃,這是維持健康的必要法門,忍耐正是對身心不適的接納。可惜,這個說理遙遠而顧不到當下的急症。
以上就是和老師互動經過的時序回顧記述。
老師善於和學生打成一片,壘球或桌球是最經常的活動。可惜,我沒運動細胞,也沒時間而無緣參與。記得研一時,為讓一、二年級生熟悉而安排了一次爬山健行活動,老師帶著師母和一對子女參加,一路上有說有笑。這時候因為生疏沒和老師說話,只一路當跟班聽。另一次,是在找他當指導教授之後,他帶我們這一級的八位同學到高雄參觀中鋼、中船,晚上逛當時全台最有名的大統百貨,瀏覽地下街商場,讓我們增長見識。那時,對繁榮、馬路寬大的高雄印象深刻,成為日後南下工作的前緣之行。
老師率真,說話直接。十多年前由於埋首於中文而經常熬夜的關係,我頭髮掉得很快,成了頂上無毛“地中海”,老師初見了直接說:「你哪變嚇老。」而我也很坦然的說:「沒頭毛乎人看起來卡殠老,無礙健康就好。」 洗三溫暖的那天,遇到一位球友他指著我誇中帶刮的說:「你看我這位老學生無簡單,伊是西北大學的博士,又是一個發明家喔。」 這話無縫的提供了我與對方互相點頭致意的媒介,與幫我申請技術發明獎一樣,其實都是一種主動性的觸媒作用,於心甚是感念。這觸媒的天賦在研究領域方面也多有發揮,例如,將數值分析的鑽研成果引用在多方面,從殺豬切肉、造船切鋼板、成衣布料剪裁等都用上,而於中文字形的產生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也因此而有現今美觀的電腦中文,多樣化的中文字體商品有非常大的產值。這是一項很了不得,很巨大的貢獻,只是世人似乎都以為這些都是公司的智慧財產,於發明者何人多無所知。
幾次到台中聽老師講述,得知他很關心子女,為了小孩的教育,本來在風景優美的陽明山買了一幢別墅,但忍痛的賣掉,移民美國長島定居,卻又住不慣,只好一人回台灣過著獨居生活。每年寒暑假回到美國與家人團聚,他說分隔時多難得醞釀深談,一般家常話在飯桌就邊吃邊談了,空下很多時間無聊借高爾夫球練習來填補,這一打就迷上了,常常從早上一直練到下午。回到台灣,為了拿捏揮竿力道以準確控制球路,都要熱身揮半個多小時的竿,保持狀況。這項運動嗜好成為生活中很重要的部份。與師的互動彷彿回到以前在清華寫論文的情況:他會不時的提問:「這句在講什麼我看不懂?」 「為什麼這樣寫?」。其實他不是看不懂而是教我掌握“就文論述”讓人一看就明白的文句表達。記得有次談話中,他轉個身手壓按鈕,縷縷“身歷聲”的樂音源源而出,這突然的悅耳之聲何來?原來是發自一台拼裝機。利用報廢個人電腦的零件所組裝起來的它,竟是一套優質的音響,怎不令人驚奇!
老師生性豁達,閒情逸緻,不落入俗套,不隨波逐流,不熱衷權勢,樂於幫助指導學生,在現實社會中算是個異數,可說接近古代不受帝禪的大賢許行“優然自適”的心境。退休時不勞友朋、學生舉辦歡送會,日子過的很充實,活動範圍很大,常常的歐美、日本、大陸、東南亞到處走動,自由自在的理應快活長壽,怎麼會突然的得了“口腔癌”?盡早開刀治療的結果卻這麼快的不到一年就走了,令人扼腕、悵然、唏噓,更覺得惋惜,無限的惋惜!思之良久,發現我們常常受到一些“偏”的認知所左右而貽誤。對了,正確認“知”,也就是王陽 明先生的“致良知”是終身所當學習的功課啊!
老師走了,感傷之下,幾天來陷入回憶的思緒,於“頭七”之日動手整理,拉雜的寫下過去的一些片段。
烏乎! 鄭師具文武之資,允學術之研創,好運動之休閒,淡泊名利,無爭權位,優貽清高,各地遨遊,而今辭卻人間,進入 上主的天家,獲得永生。 阿們!
(按:以上對話儘量以接近老師的口語表達,但用字很難以完全呈現。)
弟子 吳清賢撰11/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